1. 首页 > 科普生活

万斯背后的“中国女人”

刚被特朗普提名为副总统的万斯1984年出生,只有39岁,这个政坛年轻人曾一度是特朗普的反对者,如今转投阵地,立场转变之快让很多人觉得错愕。

其实深入了解万斯的价值观就不会对他的横跳感到吃惊。他人生路上有两个很重要的导师,一个是他在耶鲁大学的老师蔡美儿;一个是硅谷大佬蒂尔。

前者鼓励万斯写书,并介绍出版商给他,他写出了《乡下人的悲歌》,一个穷苦的美国白人孩子拿到了叩开美国精英圈层的钥匙,后者为其提供工作,竞选资金和人脉。

看到蔡美儿的名字出现在万斯的故事里,我有点吃惊,这个名字久远又熟悉,2014年我在《人物》时,曾邀请当时还在美国波士顿大学读新闻的刘宽(后担任《单读》副主编)写过一篇关于蔡美儿的报道,那年蔡51岁,出版过很多关于成功和教育的畅销书,其奉行推广的价值观就是如何获得世俗标准的成功:即一个局外人如何跻身精英阶层。

蔡的理论一度在美国主流社会被质疑,认为有种族主义倾向,但蔡美儿不以为意,她认为,美国主流社会根本不懂「局外人」的身份困境,也由此失去向上的动力,而「局外人」则因强烈的身份不安感,始终保持欲望。

蔡的局外人意识也影响了万斯,万斯曾是美国的「局内人」,但在全球化过程中变成了「局外人」。理解「局外人」,也可以理解特朗普为何喊出的「让美国再次伟大」。

万斯曾回忆,他最初被蔡美儿吸引,是因为「我们来自相似的地方,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类似,」万斯不讳言「我很信任她,所以她给的建议,我都会采纳。」

蔡美儿说,在担任万斯的老师同时,「我从万斯身上也学到很多东西,他影响了我自己的政策思想(policy thoughts),让我知道我们应该在这个国家做些什么。」

美国媒体认为是美国的政治圈层选中了万斯这个来自铁锈地带的政客,而不是万斯本人有多么出类拔萃。而万斯的优势是熟悉精英的游戏规则并懂得审时度势——从这点上看来说,他最应该感谢来自中国的蔡美儿女士。

今天分享的文章刊登在《人物》2014年7月刊,原名叫《虎妈后传》,这篇稿子是中文世界最近十年不多的关于蔡美儿的一手素材。

在万斯被提名副总统后,重读蔡美儿的故事别有意味,一方面可以了解「万斯何以成为万斯」,一方面也理解了为什么一部分美国人认为,精英阶层完蛋了。更有趣的是,在万斯被提名后,他和蔡美儿的母校耶鲁大学法学院没有做公开发声。

稿件作者刘宽,当时还在《人物》实习的陈楚汉也参与了采访。我重新做了一些编辑和补注。

谁是蔡美儿?

美籍华人蔡美儿女士有一个更著名的名字—虎妈,源自2011年她写的《虎妈的战歌》,这本书曾风靡中美两国,讲述了一个严苛的亚洲母亲如何把两个女儿培养进入哈佛。在虎妈一书的开篇,蔡美儿写过「十不准」:「不准参加玩伴聚会、不准经常看电视或玩电脑游戏、任何一门功课的学习成绩不准低于A ……」 蔡美儿的「美」,是「美国」的「美」,纪念她出生在美国。英文名Amy,根据父亲蔡少棠的说法,因为「短,好记」。蔡是家中的长女,她祖籍福建,20世纪初举家移民菲律宾。蔡父在拿到美国麻省理工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后,一家人开始在波士顿生活。蔡美儿的家教非常严格。一次历史考试,她得了第二名,父亲说:「千万、千万不要再让我像这样丢脸了!」进入大学后,蔡美儿选择应用数学,后来转修经济学,功课门门优秀,但她并不清楚自己真正喜欢的专业,「只要父亲喜欢」。 坐在纽约上西区的一间公寓接受《人物》采访时,蔡美儿的身后落地窗外的景观是曼哈顿的车来人往,得知当天需要拍照,她特地花了200美金做了造型,因为不想「丢中国人的脸」。蔡美儿在美国以「虎妈」标签被广为人知,美国家庭没有这样的母亲,她遭遇过很多质疑,她一方面感到难受,一方面还在不停写着关于成功和教育的书。在和同为耶鲁法学教授的丈夫杰德·鲁宾菲尔德(Jed Rubenfeld)合著的书《成功三法宝》,她总结美国犹太裔、亚裔等8个少数文化族群获得成功的关键因素—即对自身种族的优越情结、移民身份的不安全感和自制力。她定义自己这一代移民是双重局外人—在中国不会被当成中国人,在美国也「一看就不是美国人」,身份困境驱使他们必须更加努力。「我写的每一本书都是关于怎么把‘局外人’变成力量的源泉。」蔡美儿记得,自己中学时是学校里唯一的中国女孩,穿着「最便宜最难看的衣服」。曾因为 「restaurant」发音不对被人嘲笑,后来她强迫自己去掉中国口音。那时,她记得,总有有美国男生看到她喊「中国人!中国人!」, 边说边把眼角拉成中国人眼睛的细长型。直到今天,不安感仍萦绕于蔡美儿的心里。她记得有一次,被麦肯锡咨询公司请到伊斯坦布尔做演讲:「我一个矮亚洲女人走进一个讲堂,里面300个穿正装的男人坐在里面,我一下子有点发晕,我觉得自己像是个四年级的小女孩一样想拔腿就逃。但是我不停说服自己 ‘是他们请我去讲的’,那一刻我就觉得自己特像个局外人。」本科毕业后,蔡美儿进入哈佛法学院,蔡美儿的妈妈知道后,担心得哭了,她不理解学法律会有什么前景,她以为女儿会学医。「我妈妈定义的成功就是特别世俗,你要做一个受尊敬的学者,不要穿那么短的裙子,化那么多妆,说那么多话。」经过「发疯似的」的努力,蔡美儿成为《哈佛法律评论》第一位亚洲人主编(之后担任过该职位的有她的学弟、美国总统奥巴马),这个职位肯定了她的法学水平,还成为她与现任丈夫、当时刊物责任主编杰德之间的桥梁。蔡美儿和丈夫杰德第一次见杰德的母亲佛罗伦斯,蔡美儿紧张得不知道怎么办。佛罗伦斯是有名的艺术品买手,生活品位独特。蔡美儿描述,如果不是特定的红酒搭配正确的芝士,佛罗伦斯宁愿不喝,但蔡美儿却可以就着饮料喝下最便宜的酒,反正也区别不出好坏。在餐厅吃饭,丈夫喜欢靠窗的座位,如果座位离厕所太近或太拥挤,他宁愿不吃。「我就是个典型的移民,我可以坐在任何地方。」蔡美儿说,「如果一个人饥饿过、没有安全感过,是很难有好品位的。」毕业后,蔡美儿在华尔街律师事务所工作,她不喜欢自己的工作,「像是穿着套装,滑稽地表演」。她渴望去大学教书, 看到在耶鲁当教授的丈夫和同事们高谈阔论,她形容自己「像是个中风患者」。蔡美儿第一次耶鲁求职以失败告终。她没有放弃,开始研究发展中国家的法律和种族,这帮助她收获一张杜克大学的聘书。她接下来开始跟丈夫分隔两地。7年后,耶鲁大学又给了她一次机会,时任法学院院长安东尼对她进行了单独面试,问她下一个学术研究,「她不只有一个,而是有无数个点子。」安东尼在向《人物》回忆,后来经过45个成员近3个小时的讨论,蔡美儿全票通过,成为耶鲁法学教授。这就是蔡美儿的前传,一个局外人如何跻身美国精英阶层的故事。

蔡美儿如何教育学生

蔡美儿做耶鲁教授时期,对学生的影响巨大,这里包括万斯,她花费了很多时间鼓励这位学生写下自己的铁锈经历,并给他介绍出版商。蔡美儿在耶鲁大学的办公室位于法学院三楼,窗外一片视野开阔的绿地。学院曾提供一间大3倍的办公室,但她不愿意,因为那间办公室窗外是墓地,「中国人嘛,在乎这个。」蔡美儿在耶鲁教两门课:合同课和国际商业交易课。据毕业生史蒂芬妮·李(Stephanie Lee)回忆,当娇小玲珑的蔡美儿蹬着一双高跟鞋和黄色包裙走进教室时,全班70个「书呆子」望着她,不知道怎么就鸦雀无声了。第一节课前,蔡美儿已经把所有学生的照片对着名字记熟了,上课可以直接点名:「李小姐,请你来谈谈你觉得什么是合同吧?」史蒂芬妮形容蔡老师是给她「约会建议、时尚建议和“怎样做个好女儿」的「第二个母亲」。她曾带男友去见蔡美儿,蔡美儿悄悄提醒「我觉得这个不行」。(蔡美儿的很多观点很受争议,有女学生投诉蔡美儿鼓励女孩借外表,开放大胆的去求职;万斯说,自己和印度裔妻子交往时,蔡美儿的大力支持。)蔡美儿办公室外常常有学生排队,她规定每个学生必须单独去她办公室聊天,聊天经常长达五六小时,内容不仅包括学术讨论,还有生活情况,一位同性恋的学生曾选择在这里「出柜」。学生戴维德·菲尔顿(David Felton)告诉《人物》,一份10页纸的作业,蔡美儿的反馈有8页,「我没有见过其他教授可以做到这样的。」蔡美儿和学生们形成了一个稳定的圈层:平均两个星期会被邀请去她家一次。同事约翰把蔡美儿的家形容为「纽黑文的社交场」。(疫情期间耶鲁因为蔡美儿爱给学生开party这事,停过她的部分课,并建议学生不要和蔡老师一起喝酒喝醉。)从果汁、红酒、中餐到意大利面,蔡美儿准备的食物只多不少。中餐大部分从一家叫「川湘宴」的店叫外卖,这家店蔡美儿已经光顾15年——「无论她平时多知性,只要一走进中国餐馆,我妈妈瞬间就变回了中国第一代移民的样子。」蔡美儿的大女儿索菲亚向《人物》记者描述。法学院院长安东尼·克龙曼(Anthony Kronman)回忆,蔡美儿没有一次因为宣传新书或者自己的事情错过上课。有时早上,他在走廊碰到蔡美儿:「我昨晚才在电视上看到你了!」「哦,是吗?我先去忙,下午员工会议上见啊!」没有人看过蔡美儿在耶鲁走路,永远是跑着走,并且穿着高跟鞋。美国著名新闻网站《赫芬顿邮报》创始人阿里安娜·赫芬顿(Arianna Huffington)刚出新书时,蔡美儿请她来耶鲁开讲座。阿里安娜提倡要多休息、多养心,还对蔡美儿说:「你知道吗?其实老虎每天要花18至20个小时来睡觉。老虎是权力的象征,它也需要充电。」说完,全场爆笑,蔡美儿也笑弯了腰。「她说去休息、冥想啊什么的,那是因为她已经成功了,不需要奋斗什么了。现在我还没达到那种境界。」

蔡美儿的成功学

蔡美儿的书《成功三法宝》认定的成功,是给人们带来通俗、物质的成功,而她对成功的理解「很简单,就是实现你的目标。」她是典型的目标驱动型人格,「就是你要做什么,你要努力,不放弃,竭尽全力。」写《成功三法宝》的日子里,蔡美儿习惯6点起床,踩过柔软的黑白地毯,到达卧室的另一端—她的办公桌,而此刻丈夫还在床上熟睡。蔡美儿擅长调查,3年内为《成功三法宝》雇了50个学生做调查助手,而丈夫擅长分析,他的办公室在家中另外一个独立房间。有时候两人在家工作,会彼此发邮件,内容通常是「你过来」。当看法有分歧时,夫妻俩开玩笑说:「这本书要不会让我们离婚,要不就会成为我们之间发生的最好的事。」(蔡美儿的丈夫在2018年被指控性骚扰女学生,被耶鲁法学停职两年。)这本关于成功的书推出后,《时代》杂志批评这本书是「新式的种族主义」。印度裔教育畅销书作者沙法丽博士(Dr. Shefali Tsabary)接受《人物》邮件采访时认为,蔡美儿这种用「成就」来定义一个人的做法是很危险的,「她教孩子们只有在‘成就了什么的时候’才会自我感觉良好」 。蔡美儿不以为意,她觉得从世俗意义上讲,自己就是成功了,比如她的两个女儿都在她的精心培养下顺利进入哈佛,「这就是我喜欢的中国方式,谁在乎你到底聪不聪明,如果你每天坚持就会成功。」面对母亲严苛的教育,大女儿索菲亚选择接受,即使后来在父母的拷问下,她承认钢琴琴沿上一排小凹糟是她咬出来的牙印。小女儿露露很叛逆,常常和母亲吵架,曾因弹不好一首曲子,被蔡美儿威胁断食、断节日礼物,。有次丈夫看不下去了,劝她停手。「你就是不相信她有这个能力。」蔡美儿反而批评丈夫。无论两个女儿学什么,蔡美儿都时刻跟着,即使度假,也会联系当地找钢琴。实际上,蔡美儿从没有想过让女儿们成为专业音乐家,她只想让她们接受作为移民的自己和父辈没有接受到的熏陶,另外,学习乐器过程枯燥,但可以锤炼毅力。「成功不过三代人。」蔡美儿喜欢将这句话挂在嘴边。两个女儿进入哈佛后,蔡美儿变得宽松了些,但坚守的中国家规不能改。比如,她但凡吃中餐就必须用筷子,决不允许浪费食物,剩菜必须打包。小女儿露露在网上多订了一条裙子,错过了免费退货日期被批评,「可能你的白人朋友他们会浪费钱,但在我们中国文化里,我们不浪费钱!」露露模仿母亲严厉的口气。(2018年,蔡美儿曾生过一场大病,生病之后,她对过去对女儿们的严苛教育感到「有些后悔」。)即便度假,蔡美儿也要「有所收获」,她会带上电脑,早晨处理工作。「住个酒店就是为了躺那儿休息,这个不是我所习惯的方式。」蔡美儿说。丈夫杰德则对妻子充满感激,他告诉《人物》,如果没有蔡美儿,他会是一个坏家长,也不会40岁开始写小说。在教育女儿的问题上,他永远无条件支持妻子。他印象比较深刻的一次争吵是关于宠物狗Coco。蔡美儿为了训练coco按照她要求的速度「走路」,买书,还做了大量研究。杰德不满妻子制造的紧张气氛,蔡美儿却说他自私:「你想的都是自己写书,你自己的未来,你对孩子有什么梦想?你对Coco有什么梦想?」杰德一下被逗乐了:「对Coco也要有梦想?这个太好玩了。」十年前,《人物》采访蔡美儿时,问她对「成王败寇」四个字怎么理解,「我不知道我是不是会叫自己赢家,但是我就是让这些事实来说话,你们可以继续来攻击我,但是我对我自己所拥有的很自豪。」可以想象,2024年的蔡美儿会更加自豪,她的学生或许会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年轻的副总统,就像斯大林说的,历史是属于胜利者的。—END—

网友看法

1、网友流云在深圳:就是个美国人,为什么要美化

2、网友枫落雨时:卖书的?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于互联网,不代表本站立场与观点,福禄百科无任何盈利行为和商业用途,如有错误或侵犯利益请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79111873